您好,欢迎光临京城新安门户网站! 关于我们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行业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编辑是出版工作的核心 什么样的编辑才能成为新时代出版的核心 2018/11/6 14:49:28

编辑是出版工作的核心。步入新时代,面对技术等带来的各项挑战,编辑如何更好地发挥职责,传承使命,成为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近日由中国编辑学会科技读物编辑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培养和争做新时代优秀编辑研讨会”上,行业专家、学者及新老编辑们齐聚一堂,共论新时代的编辑成长之路。

1.培养优秀编辑是行业所需

为什么会议的主题定为“培养和争做新时代优秀编辑”,对此,中国编辑学会科技读物编辑专业委员会主任郭德征介绍说,这个主题是按照学会关于每年要围绕国家建设大局和行业热点、难点开展专题研究的要求,经过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专委全委会,向相关领导机关请教,向科研单位咨询,并在业内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确定的。他说:“这次开展的研讨‘培养和争做新时代优秀编辑’活动,是我们贯彻党的十九大‘实施人才兴国战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关于‘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

“我国是一个出版大国,但把出版大国建设成出版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重要性工作是人才队伍建设。”郭德征认为,尤其在现代技术广泛应用出版领域,对编辑素质不断提出新要求,出版单位谋求发展压力巨大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和争做新时代优秀编辑,反映了广大编辑出版工作者的迫切需要。

如何把研讨会开得使与会者有较大的收获感?“这是我们从策划之初到今天交流研究成果,在长达9个多月的时间里一直努力追求的。”郭德征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有两点感受最深,一是人气很旺;二是主题集中,内容丰富。

谈到人气旺,郭德征说,当初也预料到这个主题会受到上下关注,但是参与者的层次之高(仅社领导和专家多达40多人)、人数之众(到会200多人,直到开会前一天晚上还有人要求参加,由于受场地限制不得不进行控制)、征集论文之多(实际上收到论文430多篇),“确实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对于主题集中,内容丰富,郭德征说:“由于工作关系,我们在收集论文时先读为快,感到这些论文都紧紧围绕培养和争做新时代优秀编辑主体展开。”据他介绍,有分析编辑现状、谈论研究活动意义的,有议论新时代优秀编辑内涵、特征、素质模型的,有探讨院校教育、在职培养和管理机制的,有介绍名家大家成长经历的,也有谈个人成长实践的等等,“而且往往同一个题目有很多人探讨,读着确实会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认同感、启发感和享受感”。

作为本次会议的承办方之一,中国地图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宝民表示,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下,加强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编辑人才队伍,是兴社强企的根本,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际行动,也是践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出版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此次研讨会将为建设与新时代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相适应的编辑队伍提供诸多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

2.提升综合素养 ,编辑要当好“传承者”

“出版人,要转变对行业的基础认知,构建全新的更加符合时代的基础理论体系,才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取得话语权。”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副司长冯宏声指出,新时代的新编辑,要有更加过硬的政治素质、足够沉淀的人文素质、扎实全面的业务素质,并要实现这3种素质的有效有机融合。

“‘出好书,出人才,出效益’9个字,如果认真解读,基本概括了出版界的职责与使命。”在湖北省编辑学会会长、长江出版集团原总编辑周百义看来,这三者是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的,“出好书,无疑是人才所为;有了好书,两个效益也就显而易见。但三者中,其实最关键的是‘出人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才队伍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周百义以长江文艺出版社为例,讲述了构建出版人才的机制。周百义表示,人才的成长,有其内在的规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出版社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如通过建立高效有用的培训机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大胆使用年轻编辑、在实践中发现人才等,培养造就出一批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

“我们都是出版业历史长河中的过客,都是一个出版社发展史上的匆匆过客,作为一个过客,需要思考我们应该为自己、为出版业留下些什么?我以为,那就是思想,一种出版精神;那就是队伍,一支能战善战的队伍。效益、业绩那只能说明过去,只有精神、队伍是代表未来。这是一个合格的出版企业领导人所必须考虑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原总编辑吴培华的这番感慨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在吴培华看来,一个优秀编辑的思想境界,就是要具备出版理想,那就是要把出版作为自己的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当你有了终身追求的理想后,你就会热爱你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只有你热爱上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你就会尽心尽力、想方设法去做好你的工作,出版人尤其如此。一个不爱书的编辑,一个对编辑工作没有激情的出版人,是无法打造出精品力作的。”

从一入行就对编辑岗位心存敬畏的中国地图出版集团编审赵强,以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对于编辑这份职业的理解,“编辑是一个十分独特的职业。说他独特,就是因为编辑不是简单的文字清道夫和文化的二传手,那些有定力、有人生大格局的编辑,应是在整个民族乃至人类文化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传承作用的推手。没有了编辑这个职业,一切文化的传承几乎都无法实现,人们也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也无从谈起精神世界的构造”。

“出版工作的核心是编辑,编辑工作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出版工作的成败。”在《中国编辑》杂志社编辑马伊颀看来,处于转型时期的出版产业,必须重视编辑主体队伍建设,提升编辑素养,重唤编辑精神。“出版的本源在于传承文明、传播文明,编辑定能不负众望,担负起继承传统、弘扬时代精神的使命。”

“在新时代,新技术、新需求、新岗位、新产品、新服务在出版业不断涌现,面对新的变化,高校如何开阔思路,创新性地培养新的编辑出版人才,是我们新闻出版类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执行院长陈丹以北京印刷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讲述了如何使编辑出版人才更好地为新出版赋能,如何在国际合作、高校互动、校企联合、学会活动、专业融合中实现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创新。

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编辑活动作为出版活动的一个核心环节,有些本质的东西并没有改变,这就是它对文化内容的选择、优化和再创造的基本功能没有变,编辑的基本职责也没有变,相应地对优秀编辑的基本要求也没有变。

3.从一专到多能,向全媒体编辑转型

在媒体融合时代,产品变成了媒介,读者变成了受众,快节奏、碎片化、数字阅读、平台化,成为新的出版生态环境。在商务印书馆学术编辑中心编审郑殿华看来,“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图书市场的发展态势和阅读方式的变化趋势,结合自身现有资源条件,以独特的内容、有价值的海量和延伸的业务模式做好知识服务,探索新的发展空间,在新时代满足人们对新知识的需求,是我们这代出版人应回答的新课题。”

郑殿华认为,在媒体融合的条件下,编辑除了具备传统意义上的要求,还要有与新的出版形态相适应的技能。“只有转型升级,从单纯的文字编辑向全媒体编辑转型,主动学习了解数字出版的相关知识,掌握新的技术手段,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推动内容生产向数据化生产、用户参与生产转变,才能快速适应新形势、新业态下编辑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来自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的编辑刘爱菊则以“关爱汇”(人民卫生出版社针对抗艾滋病诊疗领域医务工作者而设定的微信公众号)运营为例,从沟通、策划、整合、创新、学习、写作等方面讲述了移动互联时代的编辑成长之路。

知识服务背景下,编辑如何创新?对此,东南大学出版社编审刘坚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第一,树立以“数据应用”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要在日常工作中强化“数据应用”的意识,以“数据应用”为抓手,践行互联网思维。第二,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编辑流程。第三,设计以知识元数据为基础的多元产品结构。第四,搭建以平台为支撑的内容生产和服务架构。

刘坚认为,数媒技术的新发展催生了知识服务的新趋势,重塑了用户的内容接收行为和需求,凸显了接收场景,这一趋势要求从内容生产到知识运营重构传统的编辑体系,要求作为内容生产主体的编辑在思维、流程、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全面创新,以实现编辑工作的“起于用户,终于用户”直至“通达用户”的目标。

时代在不断变幻,社会在不断前进,处于新时代的编辑们也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但有些东西是永恒的、久远的,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蔚华在《新时代优秀编辑的变与不变》中结尾所说:“这就是人们对优质精神产品的需要和追求,优秀编辑的职责就是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汗水,为社会奉献更多的高质量精神产品,提升社会品味,促进文明的进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李婧璇

电话:0551-62650718 010-83682393

微博:@北京京城新安

邮箱:wlqs1218@126.com ahxr0429@163.com

地址:北京丰台区科学城海鹰路5号

京城新安

安徽新儒

在线留言
留言内容:
联系电话:
微信QQ:
Copyright © salebookshop.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京城新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4874号-1 京ICP备1705487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