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京城新安门户网站! 关于我们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古籍文献 首页 >产品中心 >古籍文献

中国花卉审美文化研究丛书(全20册)

【作  者】:付梅著 【版  次】:1-1 【定  价】:¥ 18800.00 【装  帧】: 【分 类 号】:S685.11、B83-092 【出 版 时 间】:2017/1/1 【I S B  N】:9787550294233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入 选 项 目】:
标签:

简介:

 

1、《中国牡丹审美文化研究》(付梅);

牡丹自来有“花王”“国花”之称,备受国人喜爱和推重。本书从审美文化的综合视角,纵向梳理了我国牡丹种植观赏活动与观念的发展历程,横向阐发了牡丹与园艺园林、文学、绘画、工艺美术、民俗等不同方面的广泛关联及由此形成的绚烂文化图景,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我国牡丹审美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内容,充分揭示了牡丹这一重要花卉显著的观赏价值、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社会意义。

付梅,1987,文学博士,梧州学院文法学院讲师。主持国家基金青年项目“宋代尺牍研究”(16CZW024)。在《中国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古典文献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2、《梅文化论集》(程杰、程宇静、胥树婷);

本论集收录论文19篇,主要探讨梅文化诸多方面的情况,包括梅文化的基本状况,宋代梅品种,梅花象征生成的原因,梅花审美认识的发展,梅花题材音乐、绘画与生活艺术,林逋孤山植梅事迹,梅子的社会应用与文化意义,“青梅煮酒”事实和语义演变以及梅为中国国花等问题,从不同方面展示了我国梅文化的丰富历史和深厚传统。

程杰,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北宋诗文革新研究》

《宋代咏梅文学研究》《梅文化论丛》《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中国梅花名胜考》等。                         

程宇静,文学博士,河北传媒学院教师。发表博士学位论文《欧阳修遗迹研究》等。

胥树婷,文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教师。


 

3、《梅文学论集》(程杰);

本论集收录论文15篇,论述梅花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的发生,宋代咏梅文学繁盛状况,咏梅六大基本范式,咏梅典故与经典话语,杜甫、林逋、苏轼、龚自珍等名家咏梅事迹及成就,青梅的文学意义等,多方位展示了古代咏梅文学的深厚内容和突出成就。

程杰,1959年生,江苏泰兴人,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宋代咏梅文学研究》《梅文化论丛》《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中国梅花名胜考》等。


 

4、《杏花文学与文化研究》(纪永贵、丁小兵);

本书由丁小兵的硕士学位论文《杏花意象的文学研究》与纪永贵博士的《杏花村文化研究》、《杏花村诗文新集》三部分合编而成。前者从纵横两个不同角度,对杏花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杏花审美认识和艺术表现的模式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阐发。后两者以安徽池州贵池杏花村为中心,就古代各地杏花村的历史现象、文化内涵及现实开发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纪永贵,男,1968年2月生,安徽贵池人。200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池州学院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发表专著《董永遇仙传说研究》、《中国杏花审美文化研究》(合蓍)等多部。

丁小兵,女,1980年4月生,江苏淮安人,文学硕士。现为三江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发表专著《中国杏花审美文化研究》(合著)。


 

5、《桃文化论集》(渠红岩);

本书分别论述了“桃花雨”“桃花汛”“桃花流水”的气候或物候意义,古代文学中仙桃、桃花雨、桃花汛、桃花流水、人面桃花、桃源等意象、题材、主题表现及其符号意义,多方位展示了古代桃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附录《中国气象文化论丛》分别论述了春雨、梅雨、夏雨、秋雨对植物生长过程、人类物候知识等方面的影响,展示了花卉植物与气象或气候变化的关系。

渠红岩,女,江苏徐州人,文学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阅江学刊》副主编。发表专著《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摘编。


 


 


 


 

6、《水仙、梨花、茉莉文学与文化研究》(朱明明、雷铭、程杰、程宇静、任群);

本书分三部分。前两部分为水仙、梨花两大花卉专题的学位论文,分别就中国古代文学水仙、梨花两大花卉意象和题材创作的历史发展、艺术成就以及丰富的审美认识经验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梳理和阐发。第三部分为几篇学术论文,分别论述了水仙、茉莉在园艺、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的丰富表现。以上三部分对所述花卉的历史风景、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发,同时也展示了相应的社会生活风貌。

朱明明,200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就职于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雷铭,文学硕士,江苏警官学院副研究员。发表学术论文16篇,诗歌、散文10余篇。 

程宇静,文学博士,河北传媒学院教师。发表博士学位论文《欧阳修遗迹研究》等。

任群,文学博士,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出版专著《周紫芝年谱》。


 

7、《芍药、海棠、茶花文学与文化研究》(王功绢、赵云双、孙培华、付振华);

本书收录《中国古代文学芍药题材和意象研究》《唐宋时期海棠题材文学研究》《茶花题材文学与审美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三篇。细致梳理中国文学中不同时期芍药、海棠、茶花意象和题材创作的发展轨迹,解读其审美认识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阐发其在中国传统花卉中的审美特色、情趣意义和文化价值,同时适当介绍相关的园艺成就和文人生活情趣。

王功绢,文学硕士,天津泰达绿化集团有限公司职员。

赵云双,文学硕士,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一级教师。

孙培华,文学硕士,江苏南京三江学院讲师。

付振华,文学博士,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副教授。

8、《蕉心榴萼俱无赖——芭蕉、石榴文学与文化研究》(徐波、郭慧珍);

本著由《古代芭蕉题材文学与文化研究》、《古代石榴题材文学研究》两篇专题学位论文组成,前者主要纵向梳理中国古代文学中芭蕉题材、意象演进之历程,横向阐发芭蕉的审美形象及艺术表现,并对芭蕉相关之园林、绘画文化进行探讨,多维度揭示芭蕉的审美价值。后者从文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石榴意象、题材创作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形象特征与民俗含义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阐述,展示人们对石榴审美认识和文化表现的历史进程。

徐波,男,1980年3月生,安徽省淮南市人,文学博士,现为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在《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郭慧珍,女,1987年7月生,河南省周口市人,文学硕士,现为南京市田家炳高级中学一级语文教师。


 

9、《桂与菊的文化研究》(张荣东、董丽娜、纪永贵);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菊花专题论文,从不同方面论述了菊花在园艺、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的丰富表现,对菊花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发。第二部分为桂花专题学位论文,纵向梳理了古代咏桂文学的发展过程,系统阐发了桂花的审美形象、艺术手法等,充分展示了桂花题材文学创作的历史情景和文化意义。第三部分为一组桂花专题论文,从月桂意象入手,集中论述了月桂在嫦娥传说中的文化内涵及其有关象征意义。  

张荣东,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文学博士,现为哈尔滨商业大学教师,发表《中国菊花审美文化研究》等专著2部、论文20余篇。

董丽娜,女,山西晋城人,文学硕士,现为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教师,发表《桂意象人格象征的生成和发展》等。

纪永贵,男,安徽贵池人,文学博士,现为池州学院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  


 

10、《花开花落两悲欢——花朝节俗与落花意象的文学、文化研究》(凌帆、周正悦);

本著由凌帆硕士学位论文《花朝节文学与文化研究》和周正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文学落花意象和题材研究》组成。花朝节是农历二月时令,前者从民俗活动和文学演义两方面,对花朝节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辨、梳理和解读,展现了花朝节丰富的文学和文化内涵。后者就古代文学落花题材创作的发展历程以及落花意象的审美特征、比兴价值进行系统、深入的梳理和阐发,充分展示了落花意象和题材的文学意义与创作实绩。

凌帆,文学硕士,201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发表过《<安禄山事迹>的叙事艺术》、《贺铸词对于李商隐诗的化用》、《袁去华辛派词人辨》等论文。

周正悦,文学硕士,201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1、《花卉植物的实用情景与文学书写》(胥树婷、王存恒、钟晓璐);

钟晓璐的《中国古代餐花行为及其文学书写研究》梳理了中国古代以花为食的生活风习及其历史演变,并重点阐发了文人餐花书写的人文意蕴和精神内涵。王存恒的《先唐诗歌蔬菜意象研究》系统分析了唐以前蔬菜入诗现象的发展情况,重点探讨了葵和薇两种重要蔬菜的食用情况和文化意义。胥树婷的《论梅花纸帐及其他》以梅花纸帐为中心,对唐宋以来纸帐、纸衣、纸被等纸制品的生活应用和文化演绎进行了全面考述和阐析。

胥树婷,文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教师。曾参与地方文献合集《泰州文献》的整理编纂及文献研究工作。

王存恒,文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现供职于聊城黄河河务局。

钟晓璐,现为南师大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2、《〈红楼梦〉花卉文化及其他》(俞香顺);

本书收录论文26篇。“《红楼梦》花卉文化”6篇,通过花卉透视曹雪芹的艺术渊源、《红楼梦》的象征意蕴等。“荷文化”专题6篇,探讨荷花的《楚辞》原型意义、佛教寓意以及“采莲”主题、《爱莲说》主旨等。“中唐文人植物审美”专题4篇,论述中唐植物审美风尚、文学风格题材的转移。“花木名物”专题8篇,考证花木之名实。梧桐、栀子两篇专论,探讨这两种重要植物意象、题材的文学、文化内涵。

俞香顺,男,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著有《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传媒·语言·社会》(新华出版社,2005年)等。在《文学遗产》、《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中国农史》等发表花卉审美文化研究论文40余篇。


 

13、《古代竹文化研究》(王三毛);

本书共三章。第一章关于竹生殖崇拜内涵。主要阐明古代竹生殖崇拜观念,以及《竹枝词》、《诗经•淇奥》与竹生殖崇拜的关系。第二章关于竹的道教文化内涵。主要论述竹为仙物的观念、竹的神仙功能,并考证扫坛竹的内涵。第三章关于竹的佛教文化内涵。主要研究了竹的佛教文化含义、“翠竹黄花”话头、观音菩萨与竹结缘、“三生石”等传统话语和情结。

王三毛,男,1974年生,安徽枞阳人,文学博士,现为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竹文化史研究”(16XZS004)等。在《文献》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南宋王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竹子题材与意象研究》等。


 

14、《古代文学竹意象研究》(王三毛);

本书共五章。前两章分别论述竹笋、竹林的品种资源、美感特点及文学文化内涵。第三、四两章分别阐发竹的比德意义、离别内涵与“临窗竹”、“风动竹”的性别象征意义。第五章考察“竹叶羊车”传说、孟宗哭竹生笋故事及湘妃竹传说的历史演变和文学表现等方面的情况。

王三毛,男,1974年生,安徽枞阳人,文学博士,现为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竹文化史研究”(16XZS004)等。在《文献》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南宋王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竹子题材与意象研究》等。


 

15、《草的文学意义——古代文学蘋、蓬蒿、芦苇意象研究》(张俊峰、张余、李倩、姚梅);

草木关情,草意象是古代文学中抒发情志、比兴寄托的重要载体。本著由3篇学位论文组成,分别就蘋、蓬蒿、芦苇三种草意象的审美发展、情感内涵、文化象征等方面进行梳理阐发,以展示其丰富的历史情景和文学价值。《中国古代文学蘋意象研究》探讨古典文学中的蘋意象,勾勒其审美认识的过程,并透过此意象考察时代精神特征与社会文化心理。《中国古代文学蓬蒿意象研究》就中国古代文学蓬蒿意象的发展和演变、蓬蒿意象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意义以及相应的文化象征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论述。《中国古代文学芦苇意象和题材研究》就古代文学中芦苇意象和题材的创作情况和审美表现等进行全面的梳理和阐发。

张俊峰,1980年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苏州市吴中区城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曾在《中南大学学报》发表《幽人空山,过雨采蘋》等学术论文。  

张余,1984年生,文学硕士,现在民航辽宁安全监督管理局工作。曾发表《〈复雅歌词〉佚语一则》等论文。

李倩,1988年生,文学硕士,现供职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人大常委会。 

姚梅,1989年生,文学硕士,现供职于江苏省扬中市委政法委。


 

16、《树木的民俗与文化——槐桑樟枫等专题研究》(纪永贵);

本书汇集了纪永贵博士8篇树木民俗文化研究论文和4篇内容关联的论文。这些论文主要论述了槐树、桑树、樟树、枫树、垂杨等5种乔木意象的相关民俗与文化课题,从文学与民俗文化角度对这些树木意象在传统文化平台上的象征意义进行挖潜。这些树木虽然肩负着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寓意,但它们现实在场的意义更是鲜活与永恒的,这正是本书的重要研究视点与重点所在。

纪永贵,男,1968年2月生,安徽贵池人。200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池州学院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发表专著《董永遇仙传说研究》、《中国杏花审美文化研究》(合著)等多部。


 

17、《松柏品格与杨柳风情——松柏、杨柳题材文学和文化论丛》(石志鸟、王颖);

本书由《杨柳文学与文化论丛》和《松柏文学与文化论丛》两组论文组成。前者主要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杨柳题材的创作概况,考察杨柳的自然物色美和人格象征意义,阐发相关柳意象的审美内涵。后者主要对松柏比德的内涵和形成演变、松柏君子人格象征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并对中国古典文学中重要的松柏意象和作品进行细致解析。松柏与杨柳一刚一柔、一阴一阳,一以品高,一以情妙,本著联袂论述,有机地展现了我国树木文化的生动、丰富内涵。

石志鸟,女,1977年9月生,河南宜阳人,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发表专著《中国杨柳审美文化研究》。

王颖,女,1976年3月生,安徽蚌埠市人,文学博士,安徽建筑大学讲师。发表专著《中国松柏审美文化研究》。


 

18、《中国梧桐审美文化研究》(俞香顺);

本书总共分6章,分别就梧桐审美文化的发展历程、梧桐审美文化内涵尤其是音乐、爱情、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种种表现,梧桐生物形象各元素与焦桐、半死桐、双桐、孤桐等梧桐生态,桐梓、桐楸、桐柏、桐竹等组合意象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寓意等广泛方面深入研究,细致阐发,较为全面、充分地展示了梧桐文化的丰富、深厚内容。

俞香顺,男,1971年5月生,江苏省南京市人,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著有《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传媒·语言·社会》(新华出版社,2005年)。在《文学遗产》、《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中国农史》等发表花卉审美文化研究论文40余篇。


 

19、《唐宋植物文学与文化研究》(石润宏、陈星);

本书由石润宏学位论文《唐诗植物意象研究》、石润宏论文集《唐宋植物文化论丛》以及陈星学位论文《杨万里诗歌植物意象研究》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唐代诗歌中的植物意象和唐代植物题材诗歌繁盛的原因。第二部分收录有关唐宋时期植物文学与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数篇。第三部分论述宋代诗歌大家杨万里对植物意象的运用。

石润宏,男,江苏丹阳人,文学硕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唐代文学研究,著有学者传记《金启华先生传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在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陈星,男,江西吉安人,文学硕士,现为南京市燕子矶中学语文教师,发表硕士学位论文《杨万里诗歌植物意象研究》。


 

20、《岭南植物文学与文化研究》(陈灿彬、赵军伟)。

本书收录《岭南植物的文学书写》《荔枝题材与意象文学研究》两篇硕士学位论文。前者从点、面两方面就岭南植物的文化发现和文学书写的历史进程和文化贡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阐发,并力求深入揭示其与岭南植物资源和地域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后者对岭南植物荔枝进行个案研究,梳理了自汉至宋荔枝题材创作与意象书写的发展轨迹,深入阐发和揭示了荔枝的地域属性、政治属性、审美属性。

陈灿彬,男,广东潮州人。文学学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植物审美文化。

赵军伟,男,山东费县人。文学博士,现为东华理工大学师范学院讲师。在《江海学刊》《江西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电话:0551-62650718 010-83682393

微博:@北京京城新安

邮箱:wlqs1218@126.com ahxr0429@163.com

地址:北京丰台区科学城海鹰路5号

京城新安

安徽新儒

在线留言
留言内容:
联系电话:
微信QQ:
Copyright © salebookshop.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京城新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4874号-1 京ICP备17054874号-4